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跟着党走啥都有

    信息发布者:马春花
    2019-10-30 12:53:56   原创
    为响应“土地流转”政策,借着十七届三中全会之东风,许多地方纷纷在农村土地上做起了文章。其中“合村并居”正在有的地区红红火火地向前推进着。
    简单说,合村并居,就是将几个临近自然村合并为一个新型社区的工程。由此腾出原先的农民宅基地,以实现土地复垦和增加。有官方称其为“土地综合整治工程”。 比如5、6个、6、7个自然村合并,在中间区域建造一个社区,盖上房子,每户农民以原有宅基地置换一套社区住房,“合村并居”即告完成。
    合村并居的好处,有关文件上讲了很多,但主要的似乎说是“通过土地综合治理,提升农业的规模化、机械化、水利化、标准化水平,加快推进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……”但是,要实现这些“化”,前提就是“土地流转”,即,将目前农民的承包土地“流转”于“大户”手中,以实现“化零为整”的集约化生产或经营。
    其实,当年兴奋异常地推广小岗村先进经验,急不可耐地解散了人民公社,而经过30年分田到户,却越来越发现,这条道越走越窄,这种模式与农业的规模化、机械化、水利化根本无缘。于是,有人又想起要回归农业“规模化”。但是,难道当年的“人民公社”化经营土地不是规模化?为何急于解散而后快?为何听不进毛主席说的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”,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”?早知今日,何必当初? 
    不过,值得玩味的是,合村并居的真实目的是什么?也许新京报 2010年11月02日的文章《多省撤村圈地意在财政 失去宅基地农民被上楼》说得清楚:“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,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。各地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,用增加的耕地,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。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。”闹半天,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,才是“合村并居”真正目的啊。如这样,“规模化”则仅仅是个幌子而已。
    但是,合村并居,对农村农民乃至国家,都的确不是一个小问题。因为它所涉及的是农民的生存和命运。合村并居,如果在一个、几个省乃至推及全国实施的话,实际这将成为历史上规模之大前所未有的“移民”运动,只是其迁徙的位移相对小一些而已。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说的那样: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“古今中外,史无前例”。
    那么。合村并居,带给农民的将是什么呢?
    首先,失去家园。
    建制村撤销,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农村特有的人脉关系、亲情关系、宗族关系、邻里关系、民风民俗、风土人情、生活方式等等和谐格局将被强行打破;由于亲族居住格局打破以及远离家族墓地,将给农民以后的殡葬,祭祀,上坟等造成极大不便;因失去了村庄依托,农村许多“少小离家”的“游子”,尤其一些信奉和希望落叶归根的人,将无根可寻,无家可归,自古以来令人神往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,将不复实现,甚至连解甲归田都找不到归宿。特别那些根本就想不通而“被逼上楼”的农民,其失落感,不言而喻。 
    而且,农村的宅基地,农民不仅具有使用产权的,房屋还可以翻盖,整修,但社区房子只有居住权。
    其次,失去土地。
    “合村并居”后的农民,虽然形式上完成了由“村民”到“区民”的转换,但农民的内涵没变。而因为搬往楼房后,必然失去原有的耕作条件,比如无法饲养牲畜,无法进行粮食脱粒、晾晒,无法储存粮食,尤其无法放置拖拉机等农机具。而且,居住与承包土地的距离增大,多数恐怕十分不便,因此,必然导致许多农户被迫放弃耕种,而土地流转则成为不二选择。
    而农民一旦将土地流转于“大户”,因牵涉土地整合和规模化经营问题,估计“大户”与农民会签订土地使用长期协议,由此可能出现两个问题:一是以固定价格比如 每年每亩地支付原承包户800元,而忽略货币持续贬值因素,导致农民利益损失;二是经营“大户”也不一定“包赚不赔”,所以“大户”对“出让”土地的农民的拖欠、赖账恐在所难免。若出现类似情况,谁能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?而对于悔之晚矣的农民来说,大概是“流转”出去容易,想再“流转”回来难。另外,“大户”们对比如遭遇天灾人祸的农民会乘人之危,比如一次性支付给农民“租金”什么的,结果使农民永久失去土地。
    第三,失去饭碗。
    土地,是农民的命根子。民以食为天,有土地农民才有饭吃。农民一旦失去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,其下场会怎样?可想而知。 
    合村并居,意在土地。但这一招比单纯土地流转要险恶得多,因为如果单是土地流转,农民的宅基地及住房尚在,所以即便“责任田”收益泡汤,而靠房前屋后,瓜果梨枣, 以及柴草等能源可以就地取材,减低成本,因此,维持生计也问题不大。可是如果村民并到社区,住进楼房,吃喝、水电、取暖,烧火等所有项目,都是要花钱的。而万一再遇上“流转”出去的土地款不能到位或永久失去土地等情况,势必失掉饭碗,温饱难保。
    当然,地方文件会规定“服从农民意愿”等等,但是,官员们是把“土地流转”、合村并居,作为政绩的,是有任务指标的。因此,对那些“意志坚定”的“不愿上楼”者,官员们一定会不择手段,逼迫他们“就范”,比如对原自然村断水断电,无人管理,治安无保,使其变为“废村”。因此,合村并居政策,一旦推行,便势不可当,而所谓农民自愿原则,只是形同虚设。当然,即使真的顺应民意,就会出现一个村子之中一部分搬进了社区,另一部分留在了村子的情况,这样则将陷入宅基地无法统一规划、成片开发的进退两难的境地。农村现在本来很多就已呈无政府状态,破烂不堪,如果再出现“半拉子”合村并居,村庄将更加支离破碎,千疮百孔。
    第四,加大城市压力。
    搬到社区的农民,一旦将其土地流转出去,则坐吃山空,无所事事,那么首要选择可能是外出进城打工,从而加大城市就业压力,因为当今城市的就业难已使很多家庭忧心忡忡,苦不堪言;再者,所谓让农民“就近就业”,不过就地充当“大户”的雇工罢了,时间久了,闹不好就会沦为如同旧社会一样的“长工”或“短工”。第五,粮食安全问题。
    毫无疑问,“经营”土地,意在赚钱。“大户”在土地到手后,一方面要支付土地“租金”,另一方面还要赚取利润。那么,他们能安分守己地厮守于传统的农业种植吗?当然不能。而会致力于对土地最大限度的挖潜,比如选择副业,或工业,而所谓的“农村工业化”,正是政策设计者的重要初衷,甚至令专家们耿耿于怀的“城乡二元结构”,也恨不得通过合村并居来打破。然而,农村搞工业化,农业用地势必被蚕食,那么,粮食安全如何保证?13亿人口不能确保粮食安全,岂不很危险?
    其实,中国当今光是过度的城市工业化,就已远远产能过剩了,对出口的依赖度已相当高。有些专家精英总是热衷于追求城市化,盲目攀比发达国家的“产业结构”,总是对中国第一产业占比过高心怀不满。但是,试想,中国13亿人,拿出60%去从事第三产业,都去搞流通,搞服务,现实吗?可能吗?而殊不知美国、欧洲、日本之所以维持高比例的第三产业,正是因为有着若干像中国、印度等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及其廉价资源、廉价劳力的支撑。
    实际上,过热的城市化所导致的产能过剩,已经令中国经济被动不堪,积重难返。在此情况下,再在农村大搞工业化,其结果就是:出口产品更加廉价,劳动力更加低贱。中国被发达国家经济掠夺更加残酷。
    勿庸讳言,中国广大底层人群收入是很低的,有消息就称,中国工人的工资只有美国工人的1/50,而不久前社科院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指出“中国近20年增长主靠房地产”, 所以如果去掉这种畸形发展元素而还原真实的话,中国的确还是个温饱型国家,甚至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还依然会是温饱型国家。因此,粮食安全仍是头等大事。任何威胁粮食安全的政策冲动都将成为罪过。
    如果说,分田到户,化整为零,土地的根本性质尚没有变的小岗村的模式,是一种改革的话,那么,合村并居、撤村圈地运动,简直就是瞎折腾,穷折腾,最终将会把农民的老本折腾得精光。猪肉涨价就是我们上级瞎折腾的结果,所以请上级部门在决策上考虑到以上问题!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